汽车前瞻网

— 做最好的SUV汽车销量、报价、车型的数据内容
手机访问: https://m.jygdb.com
当前位置:SUV排行榜网 > 车闻 车闻(手机版)

新能源商业地理之青岛:抢位国际车城!

来源:未知时间:2022-10-27 06:30:46人气值:

  [ 行业]  7月30日,奇瑞智能模块化造车架构“M3X火星架构2.0”的首款产品星途M38T,首台白车身在奇瑞青岛基地正式下线,星途M38T也将在11月正式投产。

  这不仅是奇瑞汽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奇瑞与青岛合作项目在历经长达一年的曲折的混改后,迎来“开花结果”的历史性时刻。



与21世纪经济报道强强联手,共同打造的《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拟)将于年底发布。该报告从去年的10个城市扩充为15个城市,既包括四大超一线城市,也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完善的一二线城市,既有国内老牌的汽车生产基地,也有进入新赛道的新兴城市。报告的核心数据也从规模实力、产业密度、创新能力、营商环境等产业端数据,扩充了新能源汽车城市消费能力、消费潜力、消费特征、消费保障等等更多消费端数据。


  在推出《武汉:落寞与追赶,“中国车谷”如何跃升“智能车谷”》、《北京:上半场“电”力不足、下半场换道先行》、《上海:中国汽车“引擎”决战智能化》、《广州:千亿“汽车之城”发力万亿“智车之城”》、《成都:网红城市瞄准“汽车+”》、《合肥:“新能源汽车之都”养成记》、《杭州:互联网第一城“佛系”竞逐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左手比亚迪,右手华为 深圳剑指“世界一流汽车城”》、《重庆:期待新能源王牌!》、《苏州:决战“自动驾驶第一城”》、《西安:西部新能源汽车之都崛起》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商业地理》第十二站走进山东工业重镇——青岛。

  “青岛基地同时代表了奇瑞的两个‘高端化’方向:它是奇瑞目前最高水平的数字化智慧工厂之一,将生产奇瑞高端品牌——星途汽车旗下主力产品。”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在现场表示。

  而这个于2021年2月26日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达230亿元、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00亿元的奇瑞青岛基地不仅仅对奇瑞的转型有着重要作用,对于面临新旧动能转换、试图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寻求新一轮发展动力的青岛,同样意义非凡。

  “实体经济还不够强,新培育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偏少,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偏弱,创新驱动发展存在不足。”今年4月,青岛市在其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的确,近两年来,青岛落地投资接近或者超过百亿的工业大项目并不多。而总投资230亿元的奇瑞汽车青岛基地也是近两年来金额较大的投资项目。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新能源汽车正成为我国各个城市竞逐的产业潮流。

  作为山东工业第一城,同时也是全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靠制造业起家的青岛,拥有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也构建起青岛发展新能源汽车工业的底色。

  如果从1998年青岛颐中集团开始计划涉足汽车产业并以1100万英镑的价格从宝马手中收购罗孚汽车生产线、成立了青岛颐中汽车算起,青岛现代汽车产业的发展历时已有20余年。

  然而,20余年的时间里,青岛并未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汽车品牌,尤其是乘用车品牌。虽然先后引进一汽解放商用车、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北京汽车、比亚迪青岛分公司等多个整车项目,但不得不说,青岛错失了2003年后中国燃油汽车市场发展的黄金期。


『一汽-大众华东基地』

  “青岛汽车产业存在着发展隐忧和问题:一是产业要素布局分散,区域发展缺乏协同;二是整零发展协同不足,产业链条存在短板;三是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缺乏科研创新平台;四是新型业态发力不足,智能汽车发展滞后。”2022年5月,《青岛国际汽车城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2022—2035年)(征求意见稿)》 中公开指出。

  而乘着新能源和智能化的东风,青岛将借鉴斯图加特汽车城、上海汽车城、成都汽车城等国际国内先进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经验,立足即墨汽车产业新城和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现有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基础,打造青岛国际汽车城。

新能源起步早

  无论从产业端还是消费端来看,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都很早。

  在消费端,2013年,青岛率先入选全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拉开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序幕。

  而在产业端,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十年的发展则离不开北汽新能源和上汽通用五菱。

  2014年,彼时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北汽新能源销量迎来爆发式增长,青岛力压群雄,迎来了北汽新能源第一个京外生产基地的落户。

  2015年8月,在距离青岛主城区一个半小时车程的莱西市姜山镇,北汽新能源莱西基地总装车间正式竣工投产。

  按照当时的规划,该基地一期产能5万辆,二期产能15万辆,2020年总产能有望达到20万辆。初期投产车型为E150EV和威旺307EV。


『北汽新能源E150EV』

  随着北汽新能源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青岛不仅真正实现了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的梦想,而且一跃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基地。

  而对于为何选址青岛,时任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青岛分公司总经理的张青平给出了三个原因:

  首先,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项目非常渴望,青岛原先没有轿车企业,北汽新能源是第一家。而已经落成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5年后总产值有望达到1000亿元,对当地经济有巨大拉动作用,得到相当大的政策支持。

  其次,山东拥有电动汽车消费沃土。山东是全国最大的低速电动车市场,低速电动车主未来消费升级潜力巨大。

  第三,青岛紧邻港口,出口便利。北汽新能源要走出国门,青岛工厂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3月,随着北汽新能源获得“双资质”并成为我国第一家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青岛也正式迈入了独立整车生产的行列。

  的确,在2015年-2019年5年时间里,随着北汽新能源销量的跨越式发展,青岛也成为当时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的重镇。


  不过,2019年后,随着我国新能能源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变迁,北汽新能源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逐渐落后。而此时,被称为“人民的代步车”的上汽通用五菱宏光MINI EV却开始展露头角,成为青岛汽车制造的新名片。

  2005年上汽通用五菱以3亿元人民币买下了当时陷入亏损的青岛颐中汽车,青岛颐中摇身一变,成为上汽通用五菱的青岛分公司。

  2020年6月,五菱宏光MINI EV正式在青岛分公司投产,三个月后,青岛分公司生产的宏光MINI EV车型实现产销20150辆,销量位列新能源车型第一。


『宏光MINIEV』

  借助这一新晋“网红”车型,青岛在全国新能源汽车版图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整车产量近12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近13万辆,创历史新高。这一年,全国平均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青岛造”。

  2021年,青岛整车产量106万辆,整体有所下滑,但新能源汽车产量逆势上行,达到17.2万辆,再创历史新高。

  从2016年全国第一张新能源汽车牌照在青诞生算起,青岛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整车生产为主导,以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为支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

  不过,从青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来看,不难发现,缺少本土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和高端新能源品牌依然是最大的痛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岛汽车产业发展的初衷尚未实现。

  与发展汽车产业相比,打造一座汽车城对青岛而言意味着更大的挑战,纵观上海汽车城、成都汽车城等,不仅聚集了众多知名汽车品牌总部,更诞生了本土汽车品牌。从单个汽车大项目到汽车城,青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不过,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格局未定的当下及未来,青岛并非没有机会,在争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的新一轮竞争中,青岛正在寻找弯道超车的可能。

  今年5月,《青岛国际汽车城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22—2035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按照“产业”是核心,“人才”是关键,“生态”是方向的逻辑起点,通过三阶段努力,力争将青岛国际汽车城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集研发、制造、贸易、博览、居住、文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国际汽车城。


  今年9月8日,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对《青岛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措施共6条,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等产业链全链条,其中增产提效、技术研发相关奖补金额最高拟定为5000万元。

  这是继2019年首次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之后,青岛二度释放重磅利好。三年来,青岛正是借由政策靠前发力得以抢先布局新能源汽车产能、循序渐进地构建起新能源汽车集聚区。

  其中,在补链强链方面,青岛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等关键领域,拟奖补最高1000万、支持企业心无旁骛地攻关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技术。

  同时,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对氢燃料电池汽车增产提效单独奖励,支持降低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成本。

奇瑞还是高合?

  青岛汽车产业从商用车起步,后扩展至乘用车。如今,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浪潮,青岛正全速推进产品向新能源汽车、高端汽车和智能汽车转型。

  2019年,青岛相关部门发布《青岛市“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50万辆,实现营业收入约500亿元,带动汽车产业链产值在2018年基础上翻一番、突破2000亿元,打造先进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其中,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兼顾发展增程式电动汽车,加快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大力引进中高档新能源整车大项目,推进整车企业产能释放、车型升级,被置于攻坚任务之首。

  次月,《青岛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发布,这也是青岛有史以来发布的最重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从壮大整车生产企业、增强零部件配套、提升创新能力、强化集群发展、加快推广应用、完善产业生态等六大方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予支持。

  2020年7月,北京汽车制造厂总部从北京和河北黄骅迁到莱西,成为山东唯一、青岛首家具备越野车、轿车、货车等全资质整车制造总部企业,涵盖研、产、销全产业链。

  “这填补了青岛市整车制造总部基地的空白。”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陆付军表示。

  在当地政策的支持下,2020年,青岛汽车产业规上企业已超过200家,已获得资质的整车生产企业5家、改装车生产企业28家,已建成汽车整车总产能125.5万辆。

  也就是在2020年,青岛共生产整车120.02万辆,同比增长4.7%,高出全国9.4个百分点;2020年工业增加值增速19.4%,累计占比13.29%,汽车产业也一举超越石化、家电产业,成为青岛第一大产业。

  按照规划,未来青岛要将即墨汽车产业新城和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将西海岸新区作为拓展区。

  作为新一轮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力方向,2019年年底,青岛拉开了与奇瑞混改的大幕。虽过程历经曲折,但最终以即墨区政府与青岛城投集团联合成立的“城鑫控股”作为参与奇瑞“混改”的项目操作主体、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基金取得了奇瑞集团46.77%股权和奇瑞汽车51%股权作为结局,并在2021年正式迎来奇瑞青岛基地的开工建设。


『星途M38T』

  按照规划,奇瑞青岛工厂将生产包括星途M38T在内的M3X平台系列产品的整车、零部件的生产和研发,并可同时实现多款常规动力和新能源乘用车的混线生产,预计实现年产能20万台、年产值380亿元、配套产值200亿元的规模效益,其产品不仅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也将销往海外市场。

  “奇瑞汽车青岛基地项目的开工建设,将助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我市打造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提供有力支撑。”青岛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为了补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化的拼图,青岛市还在寻求新的标的。

  2021年9月30日下午,青岛市长赵豪志在市级机关办公楼会见了华人运通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丁磊一行。

  三个半月后的2022年1月17日,华人运通正式与青岛市签署合作协议,在青岛设立中国总部,打造面向全球的世界级研发技术中心,并成立高合汽车销售服务总公司。

  对于青岛来说,华人运通中国总部的落户意义重大。与上海手握特斯拉、广州押宝小鹏、合肥重金投入蔚来相似,高合汽车的落户这意味着青岛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并推动青岛汽车产业向价值链上游攀升。

  不仅仅如此,华人运通的落户,也将带动青岛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推进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云计算的发展,是青岛引入华人运通的更深层的考量。


『高合HiPhi Z』

  2019年,华人运通为盐城打造了全球首条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智能化城市道路,这也是华人运通“三智”战略中“智捷交通”首个落地项目。

  “这套车路城一体化智慧城市5G无人驾驶交通运营样板,汇集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最前沿的科技,打造高效、精准、安全的未来出行模式,清晰的构建出未来智慧城市中智捷交通的雏形,具有重要的先导、示范意义”。丁磊曾表示。

  从一汽解放、一汽-大众、北汽新能源、上汽通用五菱、美锦汽车、北京汽车、比亚迪青岛分公司到奇瑞汽车青岛基地以及正在推进的华人运通等整车项目,经过近20年的发展,青岛已经基本形成了覆盖高中低端、纯电+氢燃料电池的整车企业格局。

  在这些龙头项目的带动下,青岛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国轩电池、力神电池、特锐德电气、乾运高科新材料等近200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双星轮胎、森麒麟轮胎、海通车桥、航天红光车桥、东洋热交换器、泰德轴承等配套企业共同构成了青岛打造国际汽车城的基础。

智能网联还需补课

  汽车行业的大变革时代,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则将是下半场。

  未来,汽车将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下,助力车联网、人机交互、自动驾驶等诸多应用,通过OTA实现升级换代,实现汽车的智能化、数字化。汽车产品和产业也将会围绕这个进行电子架构的变革数字化的再造。

  错失中国汽车发展黄金时期的青岛,自然不愿意再错失这个城市间角逐最激烈的赛道。

  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城市相比,在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领域,青岛的起步相对较晚,在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的研发、测试、应用等方面步伐也稍显迟滞。

  不过,青岛也迅速理清了城市发展思路,并快速推进相关领域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实施。

  2020年10月31日,《青岛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征求意见稿》对外发布,这是青岛首个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顶层规划。

  瞄准打造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高地的目标,青岛提出到2025年,要在3大方面实现突破,加快建设能支撑示范应用的新型基础设施,包括5G智慧交通示范道路、城市动态高精度地图数据平台、智能网联大数据云控平台等,实现“人-车-路-云”融合。

  技术创新上,青岛将引进、培育5-10家技术引领型企业,形成可满足高度自动驾驶要求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在示范应用上,实现全域全员全场景应用示范落地,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的青岛样板;产业发展上,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领头企业,全市产值规模突破100亿元。

  与北京、上海、长沙等地正在开展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应用不同,青岛在国内首个提出“全域全员全场景”示范应用,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和应用生态圈。

  2021年5月,青岛举行推进全市汽车产业链发展大会上,首批10家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企业,以及全市第一批划定和开放的5个区域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正式公布。

  2021年7月,《青岛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先行示范区总体实施方案》正式发布,首批开放五个区域,总面积50.2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域,涵盖城市道路、公路(包括高速公路)、园区等多场景,鼓励企业开展包括但不限于乘用车(包括出租车、网约车等)、商用车(包括公交、物流车等)和专用作业车(包括但不限于用于快递配送、餐饮配送、自动售卖、环卫清洁、安防巡逻等用途的小型无人专用作业车)等规模化试运行和商业运营服务,支持智能网联企业在商业运营服务过程中提供收费服务。

  政策刺激下,青岛也进入了无人驾驶车辆测试阶段。2021年7月,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飞行区内人员接驳、驱鸟作业的无人驾驶车辆测试方案已获评审通过,进入测试验证阶段;9月,青岛首次面向市民开展自动驾驶公交车试乘活动。

  2022年1月,《青岛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通过,并于2022年4月10日起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快速补齐研发能力的短板,近年来,青岛除了引进整车企业,更注重引进汽车相关研发机构,来提升产业的研发实力。

  其中,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一汽青岛汽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已落户青岛。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智能互联网汽车创新基地也安家青岛汽车产业新城。莱西姜山镇将与北京大学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联合建设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基地。

  而随着奇瑞汽车青岛基地的落成、华人运通世界级研发技术中心的投入,青岛智能汽车汽车产业,未来可期。

“真金白银”促销费,紧凑车型受追捧

  产业发展需要市场需求作支撑,而市场需求的原始驱动力就是消费。

  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课”的过程中,除了在产业链领域的不断发力,青岛也加快了在需求端的拉动。而激活新能源汽车消费,自然也成为青岛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自2013年11月份,青岛获批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以来,青岛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持续加码。

  "青岛市对新能源乘用车车辆购置补贴居全国最高水平。"青岛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

  2022年5月,青岛出台政策,对在青岛市行政区域购置新能源乘用车并上牌的个人消费者,购置20万元(含20万元)以上的,每辆车发放价值6000元消费券,购置10万元(含10万元)至20万元的每辆车发放价值4000元消费券,购置10万元以下的每辆车发放3000元消费券,有效期至6月30日。

  而为了进一步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9月30日,青岛市商务局再次发布消息,将这一政策延期至12月1日。

  “真金白银”补贴之外,新能源汽车在岛城的进一步推广必须解决最关键的充电基础设施问题。

  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青岛市已建成电动汽车充电站1397座,充电桩3.44万台;建成换电站22座,其中公交换电站7座、乘用车换电站15座。

  按照《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规划,到2022年底,全市充电桩保有量达到2.35万个,基本建成“车桩相随、布局合理、智能高效、保障有力”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推进居民小区、公共停车场、专用停车场等场所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市区2公里服务半径、核心城区1公里服务半径的公共充电服务网络。

  此外,为便利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青岛相关部门也多次出台政策,给予新能源汽车路权、停车等方面的支持。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之下,青岛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还是千人保有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青岛市汽车保有约346万辆,整体规模与天津、杭州相当。但汽车千人保有量高达337辆,仅次于苏州、郑州,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三。


  其中,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万辆,新能源汽车千人保有量15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辆),与苏州、武汉水平相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青岛市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2.4万辆,同比上涨147%,高于全国平均115%的增速。与此同时,2022年上半年青岛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5%,较2021年同期的渗透率9%已有显著提升,且高于全国渗透率水平22%。

  当然,这也离不开岛城人民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

  平台数据分析,青岛新能源消费关注指数0.78,青岛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关注程度属于“比较关注” ;新能源消费购买指数0.55,新能源购买偏好度处于中等水平。

  从具体车型上来看,青岛市新能源销售品牌以中国传统品牌和部分新势力品牌为主,合计占比达88%。不过,岛城人民对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偏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6%),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在青岛新能源汽车存量市场的占比为58%;但造车新势力品牌的占比达到30%,高于全国水平。

  从销量排名来看,新能源汽车厂商在青岛的销量断层严重、市场集中度高。上半年销量破5000的厂商仅有比亚迪,其他销量均不足3千台。


  分级别市场来看,青岛用户对紧凑型车和紧凑型SUV更加偏好,合计占比超40%,高于全国平均8%的占比。


  新能源汽车的整体趋势和未来的销量空间也让更多经销商积极涌入。根据经销商信息数据统计,青岛321家经销商中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以达到91%,高于渗透率89%的全国平均水平。

  作为中国首批接触工业文明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山东工业第一城,在过去几十年里,青岛走出了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中车四方等享誉全球的工业企业,而今,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赛道引领之下的汽车产业,或许将成为青岛的下一张新名片。(文/研究院)

欢迎扫描二维码,搜索并关注研究院更多专业报告!

SUV最新文章

热门车闻

SUV汽车视频

车闻推荐

精选车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