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提起苏州,总能跟着古人梦回千年前的江枫渔火;穿越回现代,古典雅致的园林景观、小桥流水的江南风情和温柔婉转的吴侬软语也诉说着姑苏城的故事。
但在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的浪漫之城背后是诗情画意与工业文明的交织和反差。
与21世纪经济报道强强联手,共同打造的《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拟)将于年底发布。该报告从去年的10个城市扩充为15个城市,既包括四大超一线城市,也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完善的一二线城市,既有国内老牌的汽车生产基地,也有进入新赛道的新兴城市。报告的核心数据也从规模实力、产业密度、创新能力、营商环境等产业端数据,扩充了新能源汽车城市消费能力、消费潜力、消费特征、消费保障等等更多消费端数据。
在推出《武汉:落寞与追赶,“中国车谷”如何跃升“智能车谷”》、《北京:上半场“电”力不足、下半场换道先行》、《上海:中国汽车“引擎”决战智能化》、《广州:千亿“汽车之城”发力万亿“智车之城”》、《成都:网红城市瞄准“汽车+”》、《合肥:“新能源汽车之都”养成记》、《杭州:互联网第一城“佛系”竞逐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左手比亚迪,右手华为 深圳剑指“世界一流汽车城”》、《重庆:期待新能源王牌!》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商业地理》第十站走进江南重镇——苏州。
2021年,苏州GDP达到了2.27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稳居全国第六位,是地级市中首个晋级2万亿GDP的城市。另外,2021年苏州工业总产值突破了4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7.2%,规模超越上海,正式跻身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
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91个工业小类的苏州,也被认为是国内工业体系最全的城市之一。作为上海的后花园,苏州成为上海资源外溢的最大受益者,承接上海外迁的工业项目,工业发展迅速。
不过,与已形成万亿级产业的先进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以及重点扶持的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集成电路、装备制造、高端纺织五大先导产业相比,苏州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形见绌。
随着前途汽车和奇点汽车式微,造车新势力相继败退的苏州与省会南京可谓是一对“难兄难弟”。在新能源整车企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下,入局不算太晚的苏州终究是没能长出“蔚小理”。
但近年来,苏州也在新能源汽车的上下游产业链中持续寻找适合自己的赛道。一方面通过智能汽车配件转型继续挖潜,同时充分利用在氢能产业、清洁能源等领域的优势,力争打造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
另一方面,苏州在智能驾驶赛道上重点发力,《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苏州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苏州高铁新城关于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发展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推出。目前,作为发展智能车联网产业的核心区域,苏州高铁新城已集聚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超80家,建成智能网联测试道路63.4公里。至此,苏州在“自动驾驶第一城”的角逐中已不容小觑。
■缺少整车企业带动
坐拥深厚工业实力的苏州有着遍地开花的汽车零部件厂商。早在1999年,老牌Tier1巨头博世集团就将生产和研发中心落地苏州,专业研发及生产汽车零部件。但苏州市缺少实力强劲的整车企业,很难带动产业链进一步发展。
传统车企仅有成立于1998年的本土企业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奇瑞与以色列集团、捷豹路虎的两家合资企业,长城宝马合资创立的光束汽车。
苏州金龙是苏州历史最长的汽车厂商,主要生产大客车,使用海格品牌。作为本地品牌,苏州的公交、厂车基本都来自苏州金龙。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的趋势,目前苏州金龙也推出纯电、插混、氢燃料电池的产品。
在乘用车方面,2007年,奇瑞与以色列集团合资成立的奇瑞量子汽车有限公司(后来改名为“观致汽车”)注册于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但从2014年观致汽车开始量产销售至2016年间,亏损高达66亿元。2017年宝能集团战略投资观致汽车,也无法使观致汽车起死回生,至今观致汽车已经完全停产。
奇瑞与捷豹路虎合资成立于2012年的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同样坐落于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2014年10月,奇瑞捷豹路虎常熟工厂开始投入生产,总年产能20万辆。近年来,奇瑞捷豹路虎的发展也难有突破。
宝马与长城汽车于2018年成立了合资公司光束汽车,光束汽车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约51亿元,建设地点为江苏省张家港市,2020年6月开始打桩施工,在2022年建成,目前尚未投产。据了解,这是宝马在全球范围内首个纯电动车合资项目,规划产能为每年16万辆。长城汽车方面此前表示,双方的合作不仅在生产层面,还包括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进行纯电动汽车的联合研发,预计未来的MINI纯电动汽车以及长城汽车旗下新产品有望在此投入生产。
在造车新势力方面,苏州更是显得捉襟见肘。
以极具辨识度的蜻蜓标志出圈的前途汽车曾经昙花一现。
2015年2月,长城华冠成立全资子公司前途汽车,落户苏州高新区,专注纯电动车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
次年,前途汽车获得发改委颁发的新能源造车资质。到2018年4月,前途汽车获得工信部造车资质,成为第六个获得双资质的车企。2018年,前途汽车生产的首款跑车K50下线,补贴后售价高达68.68万元,是当时国内价格最高的自主电动汽车。但因为性能和定价问题,K50上市遇冷,前途汽车也失去了造血能力。
一把好牌终究是错付了。2021年底,前途汽车仍然在咬牙坚持,在苏州工厂举办2022前途策略分享会。首款车型前途K50复产下线并交付给6位新用户,同时发布了2022年发展规划,旗下全新车型前途K20计划明年上市并布局海外市场。但这一次,前途汽车的“前途”将会如何?尚未可知。
另一家引入的新势力奇点汽车,也是雷声大雨点小。2018年3月31日,奇点汽车CEO沈海寅高调宣布分别与苏州市和相城区、高铁新城全面开展合作,但是,历经11轮融资金额超过170亿元的奇点汽车,烧光了融资,连工厂都没建成,更不用说交付。2022年7月,“PPT造车”的奇点汽车宣布破产重组。
至今,苏州尚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造车新势力。2021年2月,江苏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汽车产业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和风险防控的通知》,指出2016-2020年,江苏省汽车整车产能利用率呈现出逐年下降,且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差距逐年加大态势,部分地方存在项目进度严重滞后、产能利用率持续多年偏低等情况。
■在智能驾驶赛道暗暗发力
但另辟蹊径不失为一种智慧,新能源整车厂商发展不太成功的苏州,早在智能驾驶赛道上有所布局,低调发力。
作为拥有3万多亿元工业底盘的地级市,苏州长期以来承担上海等沿海城市溢出的代工服务需求,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新、低附加值的问题一直存在。此外,随着国际代工向更具成本优势的东南亚地区转移,外资的投资热情逐渐褪去,苏州工业迫切需要转型。
工业门类齐全的苏州,也有着良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使得其在智能汽车产业的原始生态积累上具有明显优势。通过产业智能化和数字化,将传统汽车配件转型为智能汽车配件,将成为苏州汽车产业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2021年,《苏州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发展11大产业集群,其中汽车及零部件集群,包含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三个方面。
2022年8月,苏州出台《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提出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车联网、汽车电子等新兴领域集中发力。到2025年,力争全市汽车全产业链聚集相关重点企业1500家,产值规模达到6000亿元,其中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智能车联网和汽车电子等新兴领域产值占比50%左右;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40万辆左右,新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1000座以上,车桩比达2:1。此外,智能车联网车路协同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
根据公开数据,2021年,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营业收入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而聚焦于苏州智能网联产业的三大中心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和常熟市,三地的城市发展和产业路径让其在智能网联领域的分工进一步细化和发挥优势。
常熟市基于数十年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已融入周边城市主机厂的配套体系,依托整车及核心零部件龙头企业带动,着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及零部件。
相城区作为最新的产业园区,聚焦智能驾驶系统和车联网两大细分领域,打造“一核三区”的智能驾驶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根据《相城区打造智能驾驶产业创新(2019-2023年)》规划,相城区将形成10家以上高成长性领军企业,创收300亿元以上。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苏州最早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智能网联产业链最为全面,其着力开发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2019年开放智能网联测试区道路,加速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落地;2019年4月苏州发布智能驾驶路测区域和颁发首批测试牌照,是全国第20个发布自动驾驶路测政策的城市;2021年7月,苏州工业园区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道路正式启用,是苏州首条常态化运营的封闭测试道路。现在苏州有4个区参与到5G车联网示范城市的建设中,每个区都设置了相应的示范道路。
值得关注的是,在苏州高铁新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生态链已经初步形成。目前,苏州高铁新城已集聚车联网企业超160家,覆盖软件算法、环境感知、仿真测试、基础设施、出行服务、通信网络等30余个细分领域。吉利汽车、曹操出行、智加科技、图达通等龙头型企业纷纷在此布局,助力打造智能驾驶产业创新集群。
背靠苏州北站,苏州高铁新城具有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同时具有苏州产业要素聚集的基因,2017年,苏州高铁新城将方兴未艾的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区域的“一号产业”来发展。5年间,率先发布了《苏州高铁新城车联网场景城市规划》,编制了《苏州高铁新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制定实施了《苏州高铁新城关于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发展的实施细则》。
其中,《苏州高铁新城关于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发展的实施细则(试行)》从量产支持、金融支持、总部支持、运营支持、配套支持等多个方面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企业进行相关的支持补贴。例如,在量产支持方面,建立专项产业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方式、重点支持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视觉摄像头、惯导、域控制器、V2X通信模组、处理芯片等关键零部件设立产线实现批量生产,最高给予1亿元投资。
一系列优惠力度较大的扶持政策很快吸引了一批企业落地,例如智能加速决策算法解决方案供应商Momenta(初速度)、自动驾驶卡车技术公司智加科技、智能加速软硬件系统供应商挚途科技、智能网联测试设备及服务商瑞地测控、激光雷达供应商皓视光子等。
据了解,高铁新城是苏州重点打造的三大自动驾驶示范应用区之一,以满足“场景城市”需求为导向,推动自动驾驶示范应用场景落地。先后落地了仙途智能大型自动驾驶环卫车、轻舟智行无人小巴、行深智能无人配送车、盈峰环境无人环卫车、挚途科技无人环卫车、享道Robotaxi等自动驾驶车辆。目前,苏州高铁新城拥有全国最多、覆盖车型最完整的自动驾驶场景,智能网联测试道路已经建成63.4公里,已投用各类自动驾驶示范运营车辆超500辆,2022年智能网联测试道路要增加到140公里以上,实现苏州高铁新城28.9平方公里区域全覆盖。
■新能源市场集中度高,偏爱比亚迪
苏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苏州市常住人口1284.7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8%,常住人口规模在全国排名第十位。
在消费能力方面,2021年苏州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191元,比上年增长9.0%,其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水平的近两倍,但增速略低。高收入直接带来赋能消费,2021年苏州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1818元,比上年增长20.3%,消费增速是收入增速的超两倍。
在汽车保有量方面,截至2022年6月底,苏州市汽车保有约483万辆,仅次于北京、成都和重庆,位列第四位;汽车千人保有量为376辆,全国城市排名首位。
同期,苏州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3万辆,新能源汽车千人保有量13辆,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两倍(7辆),与西安、郑州水平相当,但与一线城市仍有较大差距。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苏州市新能源乘用车销量4.6万辆,同比上涨1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5%;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从2021年的10%快速增长至28%,且高于全国22%的渗透率水平。
根据平台数据分析,2022年上半年苏州新能源消费关注指数0.94,苏州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关注程度较高,排名第三位;新能源消费购买指数0.68,新能源购买偏好度处于中上水平。
为持续推进全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22年4月,苏州市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5年,全市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30万辆以上,形成公共领域全面覆盖、私人消费领域积极购买的推广应用格局;并从扩大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三个方面重点布局。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苏州市累计建成充电设施约2.2万个,其中私人充电桩约1.35万个,公共充电桩约0.59万个,专用充电桩约0.26万个。全市车桩比达2.6:1,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前全国车桩比约3:1)。
随着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持续增长,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将进一步加速,两者相辅相成。 2022年6月,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印发《苏州市“十四五电动汽车公共充换电设施规划》。总体目标到2025年,建成充电桩20万个,私人充电桩不少于15.5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约3.6万个,专用充电桩约0.9万个,满足38万辆左右电动汽车的充换电需求全市车桩比达到2:1左右。预计完成充换电设施建设投资约60亿元,带动电动汽车行业产值约800亿元、动力电池行业产值约300亿元。
预计至2025年,苏州市电动汽车保有量约38万辆,电动化率约为7.2%。全市电动公交车保有量约7500辆,电动客运车保有量约1400辆,电动出租车保有量约4600辆,电动网约车保有量约2.3万辆,电动环卫车保有量约1000辆,电动物流车保有量约2.3万辆,电动私家车保有量约31万辆,其他电动车辆保有量约7600辆。
2022年上半年,苏州市新能源销售品牌以中国品牌和新势力品牌为主,合计占比达90%。其中,中国品牌占比54%,低于全国水平(66%);造车新势力品牌占比(37%),高于全国水平,特斯拉占比最高,小鹏汽车和蔚来汽车也进入销量TOP5。
但从销量排名来看,厂商在苏州的销量断层严重、市场集中度高。上半年销量破万的厂商仅有比亚迪,达11421万辆,遥遥领先于其他厂商,是第二名特斯拉的近两倍;其他厂商销量均不足3千辆。
从车身形式来看,苏州新能源用户偏好趋近全国水平,更偏好轿车,占比达56%。分级别市场来看,在轿车部分,除微型车外,其他都略高于全国水平,合计占比超43%;在SUV部分,中型SUV占比显著高于全国水平,高达18.8%。
根据经销商信息数据统计,苏州市经销商网络较为发达,共501家经销商;其中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91%,略高于全国89%的平均水平,与一线城市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但随着今年连续出台的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苏州市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渗透率都有望进一步提升。面对早已开始的角逐,政策晚到的苏州能否通过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产业的先发布局实现弯道超车?苏州能否借助2023年举办的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形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汽车产业创新集群?拭目以待。(文/研究院)
欢迎扫描二维码,搜索并关注研究院更多专业报告!